学养生是什么专业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
什么是“养生”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道学等等。
现代养生的涵义:
以中、西医学理论为指导,用健康科学的图文、音乐、行为、活动、药械、饮食等等,通过调节个人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来调理身心,达到未病先防、不适消除、已病促愈、病后复原之保健目的。
养生是什么意思
养生的意思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佛学、道学、儒学等等。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扩展资料:
有些地方已经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当中,对重点人群、签约居民的养生保健情况给予了引导和健康管理。
比如厦门健康管理师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签约居民的饮食、保健等进行专业指导;有些城市家庭医生团队中,有临床营养师加入;还有些地方给慢病重点人群开两种处方,除了正常的诊疗方子,还有专门的保健、健康教育处方。
家庭医生是正规的执业全科医生、护士,以及执业健康管理师、营养师等,他们是最值得居民信任的“健康守门人”,有他们的“防守”,自然能让奇葩养生法无处存身。
健康是发展的基础,而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健康的程度。人人都学会科学养生,才能撑起一个健康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养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科学养生,撑起健康中国
什么是养生学
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学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养生学的基本内容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医学(中医)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
概括起来,有下述八个要诀:
一、说情志.
二、戒私欲.
三、远房室.
四、适四时.
五、节饮食.
六、常运动.
七、顺性情.
八、服药饵.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喝则学思想——天人合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入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
《内经》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利己,逆则为害。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实质上,“人身小宇宙’’在《内经》中绝非泛泛而谈,《内经》认为人体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数理上的一致性。如《内经》论述人体呼吸完全与太阳的运行联系一起,将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呼应的规律。与太阳的周日运行规律联系起来。强调了天人一致的内在本质。正因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就像鱼在水中,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养生重在养心
1、正——正心、正行、正气浩然;
真正身心健康的人一定是一身正气的。而正气何来呢?首先要放正自己的心态,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做到随遇而安,心气平和,不怨不悔,不惊不怖。不要因处境的不同,待遇的不同而心生高下,比较来比较去,越比较越心不平,觉得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对你不公平,很委屈。这就是没有放正自己的心态,任其发展,甚至会致使心态扭曲,产生严重的异常心理。很多不幸的发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要警惕。
心正则行端,行为端庄,自然浩气充盈,浩气充盈,自然慧根生长,形成了良性循环,那么你的气息就会畅通无碍,诸病难侵了。
2、清——清心、清明、清心寡欲;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想做到“清心寡欲”是不容易的事情。好像在这个功利主义的时代,每个人都要遵循“金钱至上”这个法则才能过的滋润一些。其实,这个不是一概而论的,很多人拥有了很多财富但是照样每天在“八苦”之中沉浮、挣扎,透过他珠光宝气的矫饰,你会看到他的苍白、迷茫和痛苦。幸福是买不来的。
窃以为,万事随缘多好,来就来了,顺其自然,去就去了,无须挂怀。本来名利就是浮云,又怎能留得住呢?倒不如两袖清风、潇洒自在的好,尽量少受些名利的羁绊,尽量让自己的身心清净些,尽量给自己营造一个安详、清静、寡欲、自在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恐怕是很多名利场中人梦寐以求的。
做到这个很容易,两个字“放下”就是了,诸位可以了解一下布袋和尚,看他是如何“放下”的。我们的负累本来已经很重,尽量的给自己身体、给自己的心灵减负不好吗?如果你愿意,谁都能做到。
3、明——明心、明理、明辨是非;
人起码要做到“明理”的,俗话叫做:明事理,或曰:通情达理。要做到这个,首先就要做到“明心”,因为明心才能见性,才能甚深定性里观照出“是非曲直”来,才不至于被各种幻象所误导,才会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误会、误解和矛盾,也能尽可能的为他人廓清迷雾、认清真相,并找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法。最起码,心气清明,会使你面对世事无常时,冷静分析、理智对待、正确处理。由于明心则不昧,不昧则事理圆融,圆融则诸事顺畅。同时,由于因此而定性很好,便不易被各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所击倒,能够沉着应对,就不会因此而损伤自己的情志,情志伤,则百病侵。
4、舒——舒心、舒气、舒筋通络;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环境多么糟糕,都要设法让自己处于一种舒畅的心态。舒心的状态下,气息自然舒顺,有了以上几方面的修养,自然就会常常保持一种舒心的状态,这个状态非同小可,如果能时时保持,没有阻碍,那就等于进入了一种很高层次的功态,什么病也会离你远去的。同时,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姿态,尽可能的舒服些、舒展些,努力疏通自己的筋络,保持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避免肩周炎、颈椎病等疾病的发生。要做到这些,就要注重身体的锻炼,尤其是办公人员,更要注意这个。就算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也要坚持每工作1到2个小时,就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姿势,做哪怕是十分钟的不太剧烈的、适合自己的运动。其他一些总是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的工作人员同样要努力做到这些,对你的身体、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会很有益。很多知名大企业的管理者就十分注重这个问题,在一些办公环境里,设置一些适宜的健身器材,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有效减少了员工病假率,一举几得,真是明智之举。
5、安——安心、安逸、随遇而安;
心不安定的表现如:心神不定、彷徨、惊慌失措、心惊肉跳等等,你看,这些词语都是对身心有害的。所以,我们要保持一种安心的状态,安心,不仅是定力的一种表现,更是对世情洞悉的结果。由于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做到随遇而安,安然处之。一方面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让心境处于一种安之若素的状态。这是大家风范、大家气派,会给人一种信任感。这是需要深厚的综合素养为前提的,也是“善于养心”的重要表现之一。
这样的人,无论面对任何情况,都能使自己处于一种超然的、淡定的和有利的处境。
安心是养心的关键,很多国学大师之所以长寿,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安心,做到了“心安理得”,自然“理直气壮”,自然身心康健。
6、静——静心、松静、平心静气;
到处都是浮躁的,人们在浮躁里迷失了自己,挥霍着自己,六神无主。于是现代很多人都想在休假的时候,逃离城市的喧嚣,远涉千山万水,甚至穷乡避壤,就为了寻求一份宁静。这世界,真的想找到一份安静的地方还真不易,所以,存一份松静的心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平心静气的看看书、听听音乐或和好友聊聊天,便成了一种奢望。“做人当有静气”,这个静不只是对环境的要求,更是对自身素养的修炼。“清静无为”说着容易,又有几人能做到?在浊浪滔天的浮躁里安守一份沉静,颇有“我自闲庭信步”的范儿。这样的心境自会营造一种静谧的环境,身心在这样的状态下是无比的愉悦的,不只是精神上的享受,对身心也是一种难得的陶冶。
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懂得享受“寂寞”。如有个机缘,可以与清风为伍、与明月作伴,赏雅士抚琴、听鸟儿问答,这该是何等的萧逸,何等的惬意啊。
常处于这样的意趣里,身心自然清爽无比,病从何来?
静,是养心的客观要求,也是养心的功用之一。
以上六者,即相辅相成,又互为因果;即承前启后,又互为促进。乃养心的“六字真经”,如能做到,定能收到“有病祛病、无病健身”之功效。
如能再辅以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勤加练习,以做到“养练结合、动静结合”,那就事半功倍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