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旅游出行 > 景点大全

景点大全

云南龙陵有哪些景点_云南龙陵的由来

2023-04-18 03:54:28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英军向西沿公路逃进印度,中国军队则分路进入丛林,分别向西、东北方向撤入印度、中国。缅甸的陷落使滇缅路被截断,国际援华物资无法通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英军向西沿公路逃进印度,中国军队则分路进入丛林,分别向西、东北方向撤入印度、中国。缅甸的陷落使滇缅路被截断,国际援华物资无法通过陆地运输进入云南,日军从缅甸进攻,形成对中国的两面夹击之势。

  依 靠了怒江边的惠通桥阻击,国军迅速西进反攻,以及“飞虎队”的空中攻击和支援,才将日军挡在怒江一线,国民政府领导的全面抗战开始进入自77事变开始以来 最窘迫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历时2年多、牺牲惨重的“驼峰航线”运输开始了。为了使国民政府能够有信心坚持抗战下去,美国政府不惜以损失飞机317架,飞行 员1519人的代价,进行了历史上最为疯狂也最为无奈的战略空运。

  时间到了1944年初,国民政府决定要从怒江一线向云南省西部盘踞的日军进攻。

  1944 年5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再次组建的中国远征军在江水震耳欲聋的涛声中从怒江东岸开始渡江。怒江水激浪横,巨石堆叠。舟艇工兵在战区外缘的大理洱 海训练充分,整个渡江行动十分成功,除了一名士兵落水身亡,以及跟在筏子后泅渡的骡马被浪卷走几匹之外,没有出现多少混乱和损失。

  小股日军曾在对岸群山中进行骚扰,但力量单薄,一经反击就退进莽莽丛林,消失得无影无踪。过了江的国军仰着面向峡谷的上方拼命攀登。怒江西岸整个峡谷基本上直上直下,是防守的绝佳地形。日军躲在高高的峡谷上方的山头上,居高临下,以逸待劳。

云南龙陵有哪些景点(云南龙陵的由来)

  松 山在今云南省龙陵县境内,西距龙陵县城50公里,主峰海拔2260米,和其它几个山头共同形成一个浅浅的高山小盆地,方圆不过10余平方公里。盆地中是一 个自然村,叫做大寨,原有数十户人家,日军盘踞此两年时期内,将大寨作为其军资仓库与指挥部。从大寨向东攀登约1000米就到了松山顶峰,山坡上古松繁 茂,高与天齐,故名松山。

  在松山顶峰东向远眺,就是深不见底的怒江峡谷,从北向南蜿蜒而来,又渐渐消逝在苍茫的远方。对面群山间 沿直插到江中的“一”字形长坡盘旋而下的那条细丝,就是滇缅公路,它在东岸走完长达40公里的两个“之”字形大弯,下到看不见的峡谷底部的惠通桥,过江以 后又要再次走完两个丝毫不比东岸逊色的“之”字,才能爬上西岸山脉的最高处,向西边的龙陵、芒市、遮放、瑞丽延伸,最后出了国门,进入缅甸。松山就在滇缅 公路在怒江西岸的最后一个大弯处,公路正好从山顶下面绕过。这是卡在滇缅公路上的一枚特制的“钉子”,被西方记者称为“滇缅公路之直布罗陀”。

  松山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它紧靠怒江惠通桥,“前临深谷,背连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

  由于松山又陡又高,易守难攻,地势极为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并且与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势。哪一方占领松山,哪一方就掌握了主动权、生存权。整个滇西战役,主要是在松山、腾冲和龙陵三大战场展开,其中松山战役是重中之重。

  松山乃日军在滇缅边境六大踞点之一,范围虽然不大,但阵地工事构筑非常坚固。驻守松山的日军是第五十六师团下属腊勐守备队,装备有一一五重炮群、反坦克速射炮、高射机枪及少量坦克。兵力3000余人,粮食、弹药储备在两年以上,守备队长金光少佐的司令部设在腊勐街上。

  一 年前,日本驻缅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和第十五军新任司令官年田口谦看中了松山,认为松山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从缅甸调来一支工兵部队,另外从泰国、缅甸调来 两万民工,昼夜施工,松山的里外都是工事坑道,其穷2年之力松山日军防御阵地,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战需要构筑,极为复杂坚固。在一些重要地段,连坦克都能在 地堡里开进开出,活动自如。

  日军苦心经营竣工后,河边正三为了考验工事的牢固性,派了10架飞机轮番轰炸半小时,工事内部丝毫未损。

  为此,河边正三在给南方军总司令部报告中称:“松山水泥工事的坚固性,足以禁得起中国军队任何武器的敲打,中国军队不伤亡20万休想拿下松山。”

  日军松山防御阵地群示意图,皆标注各个高地名称与方位。

  日军在工事竣工后又陆续广筑工事。那些上层铺着钢板的碉堡,布满坡面,如龟背纹,周以刺铁丝数重,堡垒内外,编成浓密火网,互为支援。每个堡垒分为三层,上作射击与观测,中作寝室或射击,下作掩蔽部或弹药粮仓库。

  因此驻守日军113联队队长松井秀治放言:“松山筑起的是战略保险箱”。

  此外,日军阵地还有完备的供水、供电和通讯系统,甚至设置了慰安所,摆开了死守到底的架势。

云南龙陵有哪些景点(云南龙陵的由来)

  6 月4日,国军第71军渡过怒江后开始仰攻松山,71军开始只出用了一个步兵团,决心在军属山炮营支援下几天之内全歼松山日军。但反复攻击了近一个月进展缓 慢,71军军长钟彬不得不介入指挥,并调来第二军新39师117团加入攻击,付出了1600余人伤亡的代价,到7月7日,总算攻下了日军竹子坡、腊勐街、 阴登山几个支撑点,就再也攻不动了,双方僵持在距渡江地点直线距离4000余米的山头上。

  当面日军的主力逐渐退上松山,死死钉在西岸最高峰上,仍旧阻碍着滇缅公路。国军占领拉勐街后,对松山日军形成包围,攻击部队改由攻击力更强的国军第8军担任主攻。

  松 山久攻不下,第11集团军只好将大部兵力取道下游平嘎,沿崎岖小道绕过松山,迂回对龙陵城进行包围攻击,与从边境上的遮放、芒市战略支撑据点火速来援的日 军56师团主力迎头开战,双方在龙陵周围大山上鏖战。日本炮兵用优势炮火将四周中国军队的阵地轰成一片片焦土,然后由挺着刺刀的日本步兵冲上阵地同缺弹少 粮的中国士兵反复肉搏。

  远征军背后的松山始终像鱼刺那样卡住了运输路线的咽喉,后勤供应被迫依赖于人扛马驮的原始方式和险峻的山 道。绵绵阴雨中,疾病和自然灾害频发,摔死病亡的人和马不绝于路,呻吟和哀号不绝于耳,躺在泥水中奄奄一息却无力后送的伤员与日俱增。国军的重炮被阻于松 山,后勤供应既不及时也不充分,弹药粮秣的消耗补充困难,只能以血肉之躯承受惨重伤亡。

  随着日军战役预备队的加入,日军攻势日趋 猛烈,龙陵外围许多阵地反复拉锯之后得而复失,整个龙陵战局甚至几度有溃围之势,虽竭力维持仍险象环生,岌岌可危。必须打通滇缅公路松山段,彻底改善后勤 运输状况,使炮兵和援军尽快投入战场。否则,一旦日军冲破龙陵之围,来自龙陵、芒市、遮放、畹町、密支那的日重兵突进至松山,居高临下向无险可守的国军压 下来,当面国军的江防有顷刻间土崩瓦解的可能。

  由于补给线被切断,龙陵城外的数万国军将重蹈1942年入缅远征军覆辙。这样,围攻腾冲日军148联队的国军第53、54军腹背完全暴露,国军反攻大计将彻底失败,甚至连怒江天险也将无兵可守,战略后方大西南腹地将洞开,再一次引起各种连锁反应……。

  在1944年夏秋的滇西战场上,全局中最有分量的一颗棋子就是松山,双方都清楚看到了这一点,一方死守不退,一方强攻不懈,最终酿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浴血大战。

  7月5日,国军第八军发动第一进攻,于下午1点开始试探性地攻击松山子高地,国军步兵在近60度的陡坡上攻击,完全暴露在日军暗堡火力前,伤亡惨重,不能前行,攻击被迫于当日下午5点终止,军部开始选择其他攻击地点。

  7月7日,国军第八军发动第二进攻,于下午5点开始试探性地攻击滚龙坡高地,日军在该高地上暗堡交错,组织了严密的火力网,国军登上高地后也无法立足,又是伤亡惨重,攻击被迫于8日上午5点终止,部队退回始发处。

  从6月以来,远征军长官部直辖的工兵部队一直在昼夜不停地抢修惠通桥。惠通桥是一座钢索吊桥,为旅居缅甸的爱国华商当地人梁金山先生出资捐献,1938年落成。

  1942 年5月初,驻守惠通桥的中国云南地方部队一个连和工兵部队一个班,在日军先头坂口支队的奇袭部队眼前引爆了桥上的炸药。在接下来阻击日军轻装泅渡的战斗中 守军几乎全部阵亡,但是宋希濂将军的71军36师很快赶到,先于敌人占据东岸山头,向峡谷下方反击,血战三昼夜,以经验丰富的老兵牺牲一半的代价,消灭了 已经泅渡过江的数百日军,在西岸指挥强渡的日军56师团步兵团长坂口少将也被陈纳德飞虎队小伙子们给挂了。

  1944年6月,国军 把自己亲手炸断的惠通桥开始重新修复,而松山一带的日军炮兵不断用山炮对惠通桥方向实施干扰性炮击,国军工兵修复作业非常困难。为确保修惠通桥和国军第8 军部队的迅速集结,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炮兵指挥官邵百昌中将把2个重炮兵团的几十门榴弹炮,马拉人推,拽上松山对面的东岸等子铺附近山峰,对松山日军猛轰。 而松山日军装备的联队炮、步兵炮无论射程、威力在这时已经都远不如国军的150毫米重炮,只有挨打的份。于是只要日军炮兵一开炮,国军的重炮炮弹就会象雨 点般砸了过来。几次炮兵交锋后,松山日军炮火被国军死死压制住了,日军只敢借助大雾、雨天或夜暗,匆忙打上几炮以表示自己的存在,打完即跑,已完全顾不上 瞄准了。

  到7月初,国军将惠通桥修复架设完毕,国军汽车可以一直开到松山下的腊勐街,国军重炮很快可以前推至怒江西岸,以提高松山国军炮兵对日军堡垒的射击精确程度。

  根 据1944年9月第八军松山战报统计,该军在松山战役过程中阵亡及失踪官兵3163人,负伤2929人,再算上71军新28师和第二军新39师117团的 先期腊勐街攻击中死伤、失踪的1600多人,在松山地区流血或长眠的国军官兵,约达5000余人,此外还有数千病员,以及支前受伤、牺牲和病故的上千当地 百姓,实在是以尸山血河,淹没了这个难以通行的“东方直布罗陀”。

  反思国军松山战役伤亡巨大的原因,主要是日军虽然以少数兵力集中到松山、滚龙坡、黄土坡等不到十平方公里范围内,但凭籍其坚强工事和完备设施,死扛到底。国军连日猛攻,定遭到重大伤亡,近两个月的反复冲击,仍未攻占松山。现分忻,主要原因是:

  1、松山防守关系重大,如果丢掉松山,等于全盘皆输,因此日军顽固死守。此外,日军有较高军事素养,战斗力强。

  2、松山日军防御工事,有近三年的经营构建,较强固。战役后期日军兵力收缩靠拢,更形成其主阵地优势。

  3、松山外围均被国军截断,滚龙坡西南日寇通缅甸的龙陵后方交通,已被中断,日寇无路迟逃,困兽死斗,拼命挣扎更加凶残,并昼夜加修工事,阴碉暗堡,不断增添,且日寇官兵老练,训练有素,常常在近距离,才猛烈射击。

  4、 国军对敌松山的配备情况缺乏认真侦察了解,轻敌麻痹、急功求成、欲速不达。同时,由于炮弹较少,不能尽量发射,难于破坏日军的坚强工事,曲射步兵炮少,不 能消灭压制新出现的重要火力点,因此当国军每次暴露冲杀到近敌阵前时,多次遭受日军突然出现的新火力点的强烈射击,大部遭受伤亡、损失重大、进攻失败、挫 伤锐气。官兵多次冲杀进攻,均遭到日寇猛烈射击,牺牲大半,壮烈殉国。

  耸立在子高地与阴登山交界处山坳中的大蓉树自1949年后自然枯死,然2005年后,她又奇迹般的复活并开花!

  李弥调会松山后,总结了主要经验有:

  1、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再盲目硬拼、暴露冲杀。

  2、利用各种手段,弄清日军的兵力和火力配置、建筑物、明暗碉堡群和对国军进攻影响最大的障碍物,用国军的火炮、协同步兵炮,逐一以破坏之后,再组织进攻。

  3、采纳建议,昼夜突击,掘土打石。对日军阵地搞“对挖作业”,即掘壕接近敌阵,几路并进,可以减少暴露伤亡,完成一处,夺取一处日军阵地。

  4、 对日军每一据点和阵地,在完成上述条件后,步炮密切协同,组织进攻、首先以火炮压制日军火器和阵地上日军的有生力量,掩护步兵从对壕里接近敌阵,一跃而 上,一鼓作气地冲入敌阵,冲击包围,消灭日寇。这样就一个又一个的占领了敌阵地。用这种蚂蚁啃骨头的办法,逐批消灭日寇,迫使日军阵地越来越缩小。

  今天在中国社会的文化宣传中,所有人都应以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己任,鼓励每一个国人向好的一切学习,以提高自身的追求。但愿中华民族的传统武德能够复兴。

  文章来源丨中国黄埔军校网

  版权申明:文章、图片均来自网络,本平台注重传播,版权归原作者,若有异议请联系moheizhibai进行删除,感谢原作者启蒙文字。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